2009年12月20日星期日

折腾之四:重庆大学: 校園學潮和校園 之戀

当时能上大学的女生很少,而且大都是在家政係, 艺朮係或囯 文係,学工商管理的女生真是凤毛麟角,母亲 聪慧, 美丽,文章好, 字也好, 自然是许多男生心目中的公主。

第二年父亲来到他们班上, 经过城市生活多年的薰陶和 磨练,他已不是那个 乡下娃了,他身着浅色西装,戴一幅金丝眼 镜,风度潇洒,知识丰富,谈吐不凡,书法和文 章更是一等一的, 他成熟而自信,和那些从校门到校门的小男生 相比, 显得格外与众不同。母亲被他的气质和文采深深吸引,他们在一起谈论文学,诗词,谈抗战时局,谈中国和他们的未来,在校园里共同渡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。然而一场轰轰烈烈的学潮把这对恋人分开两地。

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 近年来以他在1955年提出的新 人口论受到人们重新观注 和高度评价,却 鲜有人记得抗战时期,马老曾经被囯民党政府 関进 专为共产党政治犯设立的上饶集中营。 当时任重大商学院院长的马寅初被称爲马大炮, 他丈义直言,为民请民,多次公开讲演揭 露囯民党政府贪污腐化,官兵在前綫 浴血奋战,而四大家族利用抗日战争发囯难财,他的讲演引起社会舆论的共鸣,深得民心。1940 年12 月6日马寅初 被当局逮捕并被关押在上饶集中营,这一事件在校园里和社会上激起民愤, 引发了一场 以重大学生为主体的学潮。大学生们罢课,游行, 要求当局释放马院长,惩治贪污官员,开放言论自由。“同学们大家起来,担负起天下的兴亡。。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,明天是社会的栋梁。” 这慷慨激昂的毕业歌迴嚮在校园,哪个有血性的青 年能无动于衷, 父亲和母亲都是这场学潮的积极 参与者,作爲新民报驻沙坪垻通讯员,父亲向报社写了许多即时的现场报道,向社会公佈学潮的进展和真相, 争取社会民衆的支持,这些及时,真实而详细的报道使新民报成爲重庆百姓们抢手的报纸,新民报的销售量和广告量都大幅增加,该报的 知名度也大大提高了,这是陈铭德当初答应借父亲学费时没有想到的。 充满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母亲则出面组织游行和请愿活动,并作了公开讲演, 成了风云一 时的学潮领袖人物之一。

这场学潮的结果是马寅初院长从上饶集中营释放囘重庆家中软禁,不得再教书和公开讲演,而母亲和几个出头的学生被重大开除了学籍。

母亲回到家中, 她的舅舅不想让她的学业半途而废,设法将她转学到了成都的华西大学(现华西医学院)经济係。华西大学 是美国人用庚子赔款在中国建立的五所教会大学之一(清华,协和,湘雅,华西),蓹医李志绥就是该校1945 年毕业生。 学校不大,但学费很贵。舅舅 不怕花钱, 只要她能继续上学。

华西大学 承传美国的教育体制,许多课程用英文直接讲授,传播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,特别是经济係, 基本是西方经济学体係。 马克斯的资本论作爲一派学説,是一门必修课。 在这几年里,母亲係统地学习了西方经济 学,英语突飞勐进,西方自由平等博爱 的思想特别是妇女解放, 婚姻自由和男女 平等的观 念 结对她影响深远。

经过这场学潮,他们相互更加深了了解。这几年 父亲在重庆,母亲在成都, 那时重庆 到成都 可没有现在这样两个小时的成 渝铁路,只有一条坑坑洼洼崎岖的公路,遇上雨季或山洪,经常塌方出事故。 但巴山蜀水隔不断两个热恋的年轻人,他们频繁通信,少则两三天多则一星期一封,可惜这些信件未能保存下来。我曾开玩笑说,如能保存到今, 可以出一本“两地书“,母亲 倒一本正经的说, 一直保存的,但1949年离开重庆时留在家里,房子被没收后, 东西都没有了。那时一有假期,父亲就去成都看望母亲。两人分开两地达三年,一直没有把他们拆开,他们的感情更深也更成熟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